“智见青海”系列经验分享—“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品牌建设座谈会在西宁召开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5月20日上午,作为 2025 青海文化旅游节重要活动之一的“智见青海”系列经验分享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品牌建设座谈会在西宁举行。邀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辉等国内外文旅领域权威专家,青海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各市州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等5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品牌建设大计。

座谈会上,未能亲临现场的两位嘉宾通过视频分享对品牌建设的建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发表《全球生态旅游趋势与青海旅游品牌建设》主题演讲,提出“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社区受益机制”等国际经验,为青海文旅对接全球话语体系提供行动参照;中国自驾露营协会秘书长刘汉奇发表《建设生态自驾游体系,赋能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演讲,针对青海“千里景观大道”建设,系统规划了“风景道规划、营地网络、绿色服务”三大支撑体系。座谈会现场,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马耀峰以《“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旅品牌建设战略与行动》为主题,构建起“科学规划、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的三维度发展模型,为品牌建设筑牢理论根基;中国民宿发展智库联盟主席马勇伟结合50+网红民宿操盘实战经验,在《以特色民宿为载体,塑造生态体验与文化共情留客新场景》分享中,创新性提出将民宿打造成青海文化“微缩博物馆”的场景化运营思路;丝路三部曲总策划胡劲涛揭秘《创新传播策略,提升青海文旅品牌全球影响力》的实战方法论,其“内容IP化+传播场景化”的破圈组合拳,为青海文旅“走出去”提供了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范式;世界研学旅游组织执行主席杨振之教授以《以研学为纽带,构建青海国际文旅新叙事》为题,提出构建“自然教育+非遗传承+红色研学”的立体研学体系,让青海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旅游专家张辉以《品牌特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题,从旅游热点及旅游网红现象、Z时代旅游市场主体、旅游要素独立化趋势、情绪价值的旅游选择等层面给大美青海如何确定旅游目的地性质、构建旅游目的地空间体系、构建旅游目的地产业体系、丰富旅游目的地业态等方面分享了独到见解;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长王晓民分享《牵手三江流域》区域联动经验,提出“三江流域文化共同体”概念,为青海从区域旅游目的地向国家文化旅游带核心节点跨越提供了战略支点。
青海文旅品牌建设,既需要“走出去”的全球视野,也需要“沉下来”的本土智慧。在两个小时的思想碰撞中,各位专家从国际认证体系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打造、数字技术赋能,到青海形象定位、品牌再认识、民宿场景创新、研学IP开发、自驾生态体系建设等维度,为青海文旅品牌建设精准问诊、系统开方,形成了兼具战略性与实操性的智力成果。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青海文旅发展需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将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有机融合,构建“保护—利用—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文化IP为“动力”,深入挖掘昆仑文化、丝路文化等独特基因,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 IP矩阵;以创新业态为“突破”,依托自驾游、特色民宿、研学旅行等年轻化消费场景,激活“Z 世代”客群市场;以区域协同为“链接”,通过“三江流域文化共同体”等机制创新,融入国家战略版图,让“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这张文旅名片更靓丽。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智慧的集聚,更是一次行动的启航。“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品牌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把专家的“思想成果”转化为“发展硕果”,让每一份智慧都成为青海文旅攀高向远的“阶梯”,共同绘就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新图景。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WVE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