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关注 > 正文
乡村发展的多边形“战士”
——记全国劳动模范朱发山
时间:2025-04-30 11:20:10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孔繁莉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孔繁莉)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来自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阴田乡大沟脑村的党支部书记朱发山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2372253076235581897&skey=@crypt_bc886f9c_1f2f125060f1dbf28b79fecd7990e751&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在门源县阴田乡大沟脑村,总能看到一个裤腿沾泥的土族汉子穿梭在巷道田埂——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他的三个身份总被村民挂在嘴边:山庄致富带头人、“说干就干”的“铁面书记”、拆了老丈人院墙的“倔汉子”。但最让村民心服口服的,是他总把“党员就该站在人前”这句话变成脚底板的泥、手心里的茧。
初春的祁连山下,乍暖还寒。前些日子,融雪裹着泥沙灌进灌溉渠,泥浆漫过路面淹到了周边的林地和农田。
“党员跟我下渠!”说完朱发山已经扛着铁锨跳进冰冷的泥水里。他弓着腰一边一铲一铲掏着淤泥,一边跟村民商量着治理方案。“赶在播种前把水路打通,大家想个办法,看这个咋治理,大家有没有啥办法?”
连着几天,朱发山一边要参加门源县组织的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一边要赶回村里操心冰雪融水的事情。“这个事我请假也得回来看看,坐不住,村里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朱发山一脸焦急地说着。
在任何危急时刻,都能看到朱发山的身影。2022年1月8日地震突袭,他顶着零下20的严寒挨家排查,自家屋顶震裂了三道缝都顾不上,却在党员活动室熬了三天三夜整理出全村204户的受灾数据。“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共产党的干部好!”村里受灾群众动情地说。2022年8月,门源县境内出现短时间强降雨并引发山洪,他第一时间带领村干部赶到了受灾最严重地区,对河道、沟渠、排水沟设施里的淤泥、垃圾等进行清理,连夜帮助抢险救灾人员加固河道,摆放防汛沙袋。
朱发山不仅把村里的大小事务治理得好,在创业致富上也是一把好手。大沟脑村坐落在雪山脚下,到了夏天满山的杜鹃花在雪山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2027012697777670456&skey=@crypt_bc886f9c_1f2f125060f1dbf28b79fecd7990e751&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看着这么好的风景,我就想能不能开个农家乐试试,反正现在门源县也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呗。”但是起步之初就遇到了瓶颈,咋能把人引来,还能让他再来?朱发山开始到处去看、去学。“小时候我们都吃过土里烧的洋芋,土木灰焖上的馍馍,是不是其他的食材也能这样做?”朱发山那边动起了地锅焖烤的心思。有了想法的朱发山就立马付出行动了,开始“发明”各种焖烤系列。
“他做试验的那个时候,浪费了好多鸡,我们也就吃了将近一个月的半生不熟的、烤焦的鸡肉。”朱发山的媳妇儿打趣的说着。但是,这一闯,也让他创出了一条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锅焖烤技艺”致富的路子。
“富不独富,众富方荣。身为党员,当率先垂范,引领乡亲共赴富裕。”随着山庄生意的逐渐红火,他开始吸收村里的贫困户来山庄打工,同时以山庄为依托,搭建村民自制酸奶、奶皮、土鸡、土鸡蛋及野菜等土特产的售卖平台,让乡村资源转化为财富源泉,开启乡亲们家门口的致富之门。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特色餐饮、民俗体验、山货加工于一体的共富工坊,带动23户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 
2020 年大沟脑村村集体经济仅 18 万元左右,在他的带领下,到2024年,村集体经济达到 26 万多元。村里慢慢富起来了,但是朱发山又坐不住了,觉得村里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便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后,决定建“村史馆”。
在谈到建馆历程时,村团支部书记牛英说道:“起初朱书记提出要建村史馆时,我们村‘两委’的都觉得非常不错,但这哪是说建就建的呢?一是没有资金,二是得有东西摆放,当时我们就犯了难。”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1703521913036737900&skey=@crypt_bc886f9c_1f2f125060f1dbf28b79fecd7990e751&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但是在多边形“战士”朱发山这里没有犯难的事儿,没钱买,那就“找”,一砖一瓦的凑。朱发山一脸自豪的说道:“你看我们这个地上铺的砖,是不是都不一样,这都是家家户户拼凑起来的。”这样的村史馆所呈现的意义远胜于“文物”的收藏,而是一砖一瓦间凝聚的团结力量,就在这一砖一瓦间盛开了一朵朵乡风文明之花。
“今天做的大盘鸡啊,高压锅压过的,软和的很,老汉们(老人)多吃点啊。”在村里的幸福食堂,朱发山正忙活着给前来就餐的老人们端菜。“发山这个娃娃实诚,对人仁义和善,尤其对我们老汉们照顾的好呀!”在村幸福食堂就餐的蔡有录笑呵呵地说道。朱发山说:“我们这儿的幸福食堂虽然不说是让老人们吃的多丰盛、多好,但是一口热乎的、可口的饭是能保证的。”
但是在2021年全乡人居环境大整治时,朱发山却对自家的老汉儿“开刀”了。“当时的违建拆除动员会,变成群众‘诉苦会’了。”时至今日,说起当时的情形,朱发山也是一脸无奈。
当时,整治工作几乎是推进不下去了,在朱发山正一愁莫展之际,朱发山的妻子提出先动员自己老父亲带头拆除自家门前圈占的网围栏。由此“铁面书记”为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率先拿自己的亲眷“开刀”的故事也在大沟脑村口口相传了,村民们感到既有趣又敬佩。随着乱圈乱占现象逐渐消失,村庄变得愈发整洁美丽,宜居宜业的新气象逐步形成。在朱发山眼里,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留得住的根儿才是乡村的终极振兴。
如今,从一名深山沟里朴实憨厚的农民,到带领群众发展的“致富能手”,再到全国劳模,朱发山在祁连山下书写着新时代农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推进振兴乡村的故事。成为全国劳模的朱发山激动地说:“能够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领奖,能够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一生最幸福、最自豪、最骄傲的时刻,我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好模范表率作用,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尽更大的努力!”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AZS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