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X中国通讯社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蔡廷威 王连芬)在这个充满温情的五月,我们不仅要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更要致敬那些虽不是母亲,却同样用爱呵护生命的特殊群体。她们用专业诠释大爱,用坚守书写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大爱体现担当与责任,为生命引路,注入母亲般的温暖力量。近日,记者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工作者,聆听这些特殊"母亲"身边关于生命与成长的故事。
57X中国通讯社
用爱托起“新生”
在互助县人民医院里,有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却用24小时的坚守,为脆弱的新生命撑起一片天。她们就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是早产儿、危重儿的“临时妈妈”。
跟着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雷发兰的脚步,我们走进了互助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白衣天使”的温暖与力量。
新生儿科护士的工作,是从细微处开始的。在这里,进出要换衣服、戴帽子、戴口罩、穿鞋套。走路要轻手轻脚的,每个动作都要比平时轻三分,每声话语都要比往常柔七度。恒温箱里的宝宝像颗粉嫩的果实,连呼吸都轻得几乎看不见胸廓起伏;在这里,数字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心跳的频率、暖箱的温度、血氧的数值,都在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互助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雷发兰说:“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医学奇迹,更是爱的永恒,母亲的掌心托起生命的重量,医护的双手筑起希望的屏障。那些深夜的守候、无声的祈祷、颤抖的拥抱,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爱是生命最初的语言,也是最强大的力量。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致敬每一位母亲,你的勇敢与柔软是这世间最动人的风景,也致敬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们,你们用专业与温情,让生命的起点始终沐浴在希望之中。”
那些微弱的生命迹象,正在一点点变得坚强,这大概就是新生儿科最珍贵的回报,对这些无法被妈妈时刻陪伴的孩子来说,护士的怀抱就是最温暖的港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超越血缘的母爱。轻声哼唱、温柔抚摸,她们或许没有‘母亲’的称号,却给了孩子最初的生命拥抱。
在新生儿科这个没有昼夜之分的战场上,她们用专业筑起生命的防线,用柔情温暖编织着摇篮。当一个个小生命终于能依偎在母亲怀里时,那些监护室里不眠不休的守护,都化作了人间最美的初见礼。
57X中国通讯社
唯爱守护童真
上午九点半,城南幼儿园的操场上已然热闹非凡,阳光暖融融地洒下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进行着活动课。小一班老师贺连萍带领着学生们抬教具、辅助幼儿们进行课外游戏。
来到活动室里,老师们正引导幼儿们开展手工创作。整个空间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彩色卡纸如彩虹般铺展开来,剪刀、胶棒、毛线和蜡笔在师生间传递。老师们分散在教室各处,有的半蹲在圆桌旁,手指灵活地做着示范;有的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手持胶棒枪随时准备提供帮助。老师弯腰指导,孩子们欢声笑语,师生们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童趣画卷。展架上,一件件充满童真的手工作品,见证着师生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互助县城南幼儿园小班教师贺连萍说:“母亲节不仅是孩子向妈妈传递爱意的日子,也是我们老师见证教育力量、感受职业幸福的时刻。我作为一名老师的同时也是一位妈妈,特别希望家长能看到孩子的成长,看着孩子们从懵懂到懂得感恩,这份工作的意义,都藏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瞬间里。”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用心。从只愿自己玩玩具到主动和小朋友分享、合作游戏,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从依赖家长、老师帮忙穿鞋、洗手,到自己整理书包、叠衣服,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从遇到挫折就大哭大闹到现在能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耐心在慢慢增强。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每一次进步,对家长来说都是最珍贵的礼物,对教师更是每天如期而至的温暖与阳光。
幼儿家长郭天霞说:“很幸运在孩子成长的起点能遇见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成长,很幸运很珍贵。 ”
幼师是晨光中第一个蹲下身的人,用微笑融化孩子离家的不安; 是游戏时最投入的“大朋友”,用童心点燃探索世界的火花;是午睡床边轻声哼唱的人,用温柔抚平躁动的小情绪。孩子成长的路上,她们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稚嫩的生命,用专业的素养守护每一次成长的跃动。
57X中国通讯社
播撒康复大爱
来到互助县悦康残疾人康复中心,张成兰老师正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简单重复的动作、及时的鼓励和认可,张成兰的眼神始终关注着每个参与者的细微表情变化。通过简单的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帮助孩子们提升社交能力。
走路、说话、跳跃,这些在常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却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才能做到。在这里,听到最多的是“真棒”“继续加油”。治疗室里,老师正在对患儿进行舒缓按摩,指尖轻柔间,僵硬的小手渐渐舒展,蜷缩的手指节节展开。电视屏幕上缤纷的图案随着音乐跳动,小男孩在老师的鼓励下努力抬起手臂,感应摄像头精准捕捉到他细微的动作波动。
在这里,老师们时而化身专业教练,引导患儿进行肌肉张力训练,陪伴患儿做手部精细动作练习。时而充当“保育员”角色,时刻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互助县悦康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教教师张成兰说:“我是一名特教老师,在互助县悦康残疾人康复中心从事康复工作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我主要从事的是语言治疗,主要是针对有言语障碍的儿童进行构音、理解、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从开始接触儿童时的慌乱、不知所措到现如今的从容,沉着冷静,我见证了这些特殊的孩子及他们的家庭从无助到坚强、绝望到自信的蜕变过程。我们用专业知识赋予生命新的活力和希望,我认为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我将保持初心与热爱,努力为残疾儿童及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曾经抓握困难的孩子学会了拼图,只能依靠助行器前行的孩子迈出了脚步,沉默不语的孩子第一次喊出了“妈妈”,终日蜷缩在角落的孩子主动伸出了双手。
“刚开始我们的孩子翻身都翻不了,然后就报名来这里做康复,孩子从今年开始好多了,手脚也灵活了,翻身也没问题,也可以站起来了。国家的政策也好,我们不用掏钱就能来做康复,这里做康复的这些老师对孩子照顾得特别好,比家长还要好,我们家长也非常满意。”患儿家长刘梅章说。
在康复中心的每个角落,护理人员用专业重塑生命尊严,用温情的服务执行医学标准,用耐心等待每一点进步。在这里,所谓奇迹,不过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坚持与累积,当服务对象迈出第一步、说出第一个词时,那些汗水都化作了最动人的生命礼赞。
57X中国通讯社
爱心守护“折翼天使”
在互助县特殊教育学校九年级的教室里,祁玉生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讲台上,祁老师在用心讲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勇敢,讲台下,学生们认真专注,积极回答。
特殊的孩子,平凡的岗位。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像祁玉生一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对于她们来说,在特校工作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她们把一个个特殊儿童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耐心教育他们,让他们多掌握技能,为他们的人生多增添更多可能。
互助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祁玉生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爱又需要更多关怀的孩子。这些孩子,他们或许在身体上、智力上与普通孩子有所不同,但他们同样拥有渴望被关爱、被理解的心。爱心,是我们这份工作最温暖的底色。爱心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点滴相处中,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耐心的鼓励、一次细心的陪伴,都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将继续坚守这份爱心,用我们的专业和热情,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在特殊教育学校,每层楼道里都有专用扶手,为行动不便的孩子提供方便。图书角里摆放了各种图书,方便孩子们随时阅读。手工课上,老师会耐心地教每一个孩子制作玫瑰花。除了教授知识,平时老师们更多地会照顾学生的生活和情绪,帮助行动不便的孩子走路,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为孩子们收拾宿舍、床铺等。老师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陪伴着每一个孩子成长,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守护着每一位“折翼天使”。
孩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残疾状况各不相同。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一句平常的日常问候语,往往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机械式的重复、繁琐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但特教老师们从不言弃,默默坚守岗位,每天和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以爱心和耐心诠释特殊妈妈们的担当与责任,用专业破解生命的密码,耐心等待迟开的花朵。
这些生命的守护者,用温柔与坚韧铸就铠甲,以无私的爱化作风帆。她们托起的不只是一个个孩子,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让我们向这群“特殊的妈妈”们道一声:“谢谢您,辛苦了!”愿时光温柔以待,愿她们的付出被岁月铭记。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57X中国通讯社